就像是米开朗琪罗能从每一块大理石中看见天使一样, 玛法柯林斯(Marva Collins)认为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一个优秀的、才华横溢的内在。
上个世纪 80 年代,曾有一位小学老师,先后受到里根和老布什,两任总统邀请,希望她能够进入联邦政府担任教育部长。
但两次都被她拒绝了,每次她的答案都一样:“抱歉,总统先生,我只属于教室。”
她就像是一个精力充沛的发电机,源源不断地为每一个孩子注入强心剂,坚定他们积极面对这个世界的态度。
她教孩子们懂得停止抱怨这个世界的不公平,而是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学习和思考上。因为这才是改变自己,改变世界的方式。
她叫玛法·柯林斯(Marva Collins),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。
42年前,把家里的一个房间当做教室,柯林斯开办了自己的学校,奇迹就是从这间小教室开始诞生的。
在柯林斯的学校里,大家口中“无可救药”的问题学生,四年级就可以读莎士比亚的作品,十岁就可以做高中数学题。
他们不仅顺利从小学毕业,还上了中学、上了大学并顺利毕业。成为政治家、商人、律师、医生……还有相当多学生选择成为教师。
没有豫章书院的小黑屋,没有杨永信的电击疗法,柯林斯不仅改变了“坏孩子”们的行为,也从真正意义上改变了他们一生的轨迹。
在种族主义盛行的年代,出生于阿拉巴马州的黑人家庭的柯林斯从小就懂得:只有加倍努力才能让生活拥有尊严。
父母在她幼时离异,但都从未吝啬于表达对她的爱与关心,在当时,获得一份秘书的工作,对于黑人女性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。
但爸爸一直鼓励她:“你聪明、漂亮,你是最特别的,长大之后,肯定能做一个秘书”。
女儿果然没让父亲失望,22 年后,她的聪明才智,让她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秘书。
虽然工作不错,但很快柯林斯就觉得:这里不适合我,我的使命不在这里,教书才是我真正想干的事情。
于是Marva 上了夜校,几年后获取了教师证书。随后,来到芝加哥市的德拉诺小学任教时,柯林斯却发现:这里孩子们的遭遇与自己的童年并不一样
学校所在的加菲尔德公园附近,是芝加哥有名的贫民区。就是那种妓女和匪帮经常出没,犯罪与毒品一样泛滥的地方。
(加菲尔德公园)
学校里的情况并不比外边好太多,老师们经常会抱怨:“这帮学生真讨厌”。
大家肯付出的最大努力,只是尽量让孩子们在学校里待久一些,这样他们就不会12岁加入街头帮派,不会那么早接触毒品并犯罪。
孩子们在学校里都双目无光,表情呆滞,还在7岁、8岁或者9岁的时候,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就已经对生活认输了。
政治家们鼓动的游行与暴乱能否改变这里,柯林斯不知道。
但她相信教育是真正的解决方法:让从这里长大的孩子学会自尊自爱,能够自食其力,情况也许才会真的有所改变。
在日常教育中,她把目光放在孩子们的长处与优点上,并积极地鼓励和培养,让他们相信自己不是失败的孩子。
慢慢的,柯林斯的班上开始成为了“差生”们的避难所。
不受其他老师欢迎的孩子,还有不守纪律的“问题小孩”,在她的班里没过多久就都“服服帖帖”,成绩也渐渐开始好了起来。
很多年后,柯林斯的名声传遍整个美国时,有人问她:你能成功的关键是什么?她回答说:相信学生。
但教学的成功真的那么简单吗?
至少德拉诺小学的老师们是不信的。
他们不相信,那些他们嘲笑过的读了3次六年级,或者换了7所学校都不会写自己名字的小孩,居然真的可以在柯林斯的班上学好。
谣言开始诞生。她怎么能让学生在班上待那么长时间?明明其他班的学生都只想着放学,柯林斯一定是在强迫他们。
受够了各种流言蜚语,加上学校在行政管理上反复无常:“学校除了教学不在乎,其它的都在乎”。
柯林斯决定辞去公立学校的教职,成立了自己的学校。
1975年,靠 5000 美元,柯林斯 开办了西区预备学校。学校最初只有 4 名学生,其中还包括她自己女儿。
最初几年,柯林斯学校接收的几乎都是公立学校退学的孩子,这些孩子来柯林斯学校报到的时候,都带着一大包官方通知,记录着他们胡作非为的记录,以及心理和社会问题。
有一个男孩4年里换了13所小学;还有一个因为曾经用铅笔戳其他小孩,被儿童心理健康中心赶了出来;一个孩子在上学第一天,就用锤子砸伤了另一名学生。
他们被认定为是不可救药的孩子,柯林斯是他们成为街头混混前最后的希望。
然而柯林斯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抛开那些所谓的报告,以及孩子日积月累的“前科”记录。
因为她见过太多这样的学生,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人分析,然后冠上标签:“学习能力低下”,“发育迟缓”,“行为异常”,“多动症”……
孩子们的智商被毫无尊严地“检查”过,再被议论纷纷。
但孩子们坐不住并不足以证明是多动症,可能只是他们厌倦了,也可能是他不知道怎么做作业,但又害怕问问题,或者仅仅是比较活跃罢了。
不过许多老师才不会管这么多,为什么其他孩子都能表现得好,就只有你表现出问题呢?
遇上难对付、不听话的孩子,没有比贴上“这个孩子有问题”的标签更好的借口了。
柯林斯坚信:“在我多年的教学生涯中,的确有些学生无法融入学习,但大多数是教育无能的受害者。”
她认为任何一个孩子都能学习,除非人们老是说他学不会。
如果老师认为孩子读不了书,那么孩子就不会读书。
如果老师认为家庭背景差的孩子不能取得好成绩,那么孩子也不会取得好成绩
反过来,如果你给孩子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也许会看到奇迹是怎样发生的。
柯林斯对每个孩子都表现得异常地耐心,总是能让自暴自弃的孩子们看到积极的一面。
她相信孩子们学好的关键,是他们自己重拾对自己的信心。但对于那些防御心理较强的孩子来说,这并不容易。
9岁的盖里就是一个有防备心的孩子,开学后,总是表现出自己桀骜不驯的一面:老师发的练习,他扫一眼就扔到桌子下。
但和他过去得到的待遇不同的是,柯林斯完全没有被他激怒,第二天仍旧把卷子和昨天的一起递给他。
当他看到手上已经攒下的5份卷子时,盖里终于忍不住了,他生气地把一打试卷狠狠扔到地上。
但柯林斯居然还是没有生气,她对孩子们说:“我知道小孩经常会测试自己的极限,我还小的时候也经常这么做,想试着看我能摆脱什么。”
接着她兴致勃勃地讲起了自己干过的“坏事”:
把爸妈卧室里的钟调慢一小时;
上大学时为了逃避做礼拜,偷偷从队伍里溜出去;
把同样的试卷交了10遍,老师却没有发现……
“但是!”柯林斯告诉听故事听得很开心的孩子们,“你们交上来的作业我肯定会看,所以不要糊弄我。
在这里,没有人会强迫另一个人做什么,这不是我们来这的目的。你们来到这里是为了学习,这样才能不辜负你们的聪明”。
这些话当然没有马上对盖里起作用,不过柯林斯依然每天给盖里发卷子,请他朗读、回答问题,告诉他:你当然有权利决定怎么做,但我不会放弃你的。
又过了1天、2天……柯林斯第3天请盖里朗读时,他决定要试一试,但只读了开头几个单词,就遇到难读的词,他就把书扔到了教室另一边。
“你学走路之前肯定要摔跟头的”。柯林斯告诉他,”犯错误没什么,我们可以一起纠正,但课本可没犯错。“
淘气的男孩最终把书捡了起来。
几个星期过去,盖里发现他很难再继续保持那种敌对的情绪。不管他多少次朝着柯林斯吼道:“我讨厌你,我才不做那些该死的作业”
柯林斯都会回答他:“就算你这样吼我吧,我始终都是爱你的”
(电影《The Marva Collins Story》剧照)
渐渐地,盖里开始做作业了。突然有一天,他加入到课堂讨论中。后来,他变成了班上踊跃发言的孩子,而且非常喜欢写作
从来没有真正对自己无所谓的学生,孩子们表现出的冷漠与不在乎,其实也是把自己的恐惧和沮丧藏了起来。
他们遭受了太多无法承受的负面评价,他们无法证明自己,只有选择放弃努力来报复老师。
但来到柯林斯的学校后,“问题孩子”们终于相信:“不管我做什么,老师都会相信并且接受我。”
这个学校不是为了给他们打分,不是为了认定他们“有罪”,而是为了让他们变得更好更聪明而存在,他们终于不再像过去一样伤害自己。
所有被退学的孩子们来到柯林斯这里,总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进步。到了学期的最后一天,他们还常常赖在教室不走。
逃课打架的孩子“变好”,是因为他们对学校的态度改变了。
在柯林斯的课堂里,教学大纲从来不是一个硬性的标准。
她的班里总是有不同年龄段的孩子,最初只有柯林斯一个老师。她把孩子们按进度分组,照顾到每一组学生的情况。
从0开始的学生,会在单词拼读上得到最扎实的锻炼;掌握了基本阅读能力的孩子,会被柯林斯带进一个丰富的文学世界。
柯林斯不太喜欢用小学惯用的教材,她认为对于加菲尔德贫民区的孩子来说,课本里的生活实在太不切实际了:
父亲总是穿得整整齐齐
母亲从来不工作,整天烤面包
房间里收拾得干干净净
兄弟姐妹从不争吵
孩子的鞋里从来没有脏东西……
生活是这么纷乱复杂,她希望孩子们别做温室里的花朵,要知道世界一定是不完美的。
“那些和死亡、贪婪、暴力相关的话题不应该被避讳,因为我们必须要教会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成长”。
她自己是个酷爱读书的人,很自然地将这些带到了课堂上,以自己为榜样,熏陶孩子们阅读大量文学经典。
因为世间人性的复杂,往往是文学名著的主题。
有的孩子可能会认为,莎士比亚、柏拉图是需要非常有才华的同学才可以读的,不自信的孩子们会担心自己不够聪明,不足以读懂文学经典。
但柯林斯会让孩子们知道:这些看上去很高深的著作,并不是什么“神秘”的东西。
他们一段段、甚至一句句复习,讨论书中的观点、角色和情节发展。直到孩子们不害怕阅读,直到他们能拿出书里的知识和老师交流。
学生变多后,柯林斯不得不把学校搬出家中的房间,在外面租教室。
她收的学费远比公立学校低,还有一些学生家长不付学费。所以柯林斯数十年来生活困苦。
《60分钟》节目的制片人听说了她的故事后,事情终于有了转机。15分钟的电视节目,让全美国都知道了这个开在贫民窟的小学。
看到那些曾经被认为不可救药的孩子,在一所资源紧缺的学校竟能取得巨大进步,观众们都受到了触动。
许多资源与资金向柯林斯涌来,学校得以扩招、开办分校。柯林斯选择老师最重要的标准之一,就是必须始终对学生怀有信心。
但这个平凡的私立学校教师的成功,也引来许多争议(不过多数批评都来自芝加哥公立学校的老师):
有人说她的学生其实也是精挑细选的;
有人说柯林斯伪造了学生成绩;
她还被怀疑接受某项法案的政治资助。
《华尔街》报纸这样描述关于她的争议:
“这是一个关于国家教育政治的故事,尤其是关于城市贫民区教育的故事,在这里公立教育败得很惨。而Collins个人的成功是这些教育的耻辱”
2004年,小布什总统为她颁发了国家荣誉:国家人文勋章。
小布什感慨地说:“你作为一名黑人女性,生长在种族主义最严重的时代,却变得如此明亮。”
而后柯林斯一直都专注于教师培训的工作,直到2015年去世。时至今日,依然有很多老师将她视为榜样。
柯林斯的故事也鼓舞了许多人,主讲哈佛大学《幸福课》(也叫“积极心理学”)的Tal Ben Shahar老师,曾经是一个听众超过5个,就会紧张得难以开口的非常内向的人,这样的性格其实不适合教师的工作。
看了柯林斯的自传后,Tal终于决定挑战自己。他在哈佛大学开《幸福课》的时候,台下最多有800个学生在听他演讲。
柯林斯在自传中曾说:我不希望孩子们因为自己的出身而受到危害,不想他们轻易屈服自己卑微的出身。
她告诉自己每一个学生:没有谁的命运是注定的,你们可以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。改善生活靠的不是酒精、毒品,而是你们自我挖掘的才能。